经方实验录笔记

芍药甘草汤

  • 芍药能活静脉之血,故凡青筋暴露、皮肉挛急者,用之无不效。
  • 芍药能令足部之静脉血上行,使青筋隐退、步履如旧者,此芍药甘草汤中芍药之功也。
    患桂枝汤证者服桂枝汤后,其动脉血既畅流于外,使无芍药助之内返,岂非成表实里虚之局,
    此桂枝汤中芍药之功也。虽有自下达上、自表返里之异,其属于静脉一也。
  •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盗汗、失精为主;
    炙甘草汤以心动悸为主;
    小建中汤以腹中痛为主;
    当归建中汤以妇人经产为主;
    黄芪建中汤以虚劳诸不足为主,皆大补之方。
  • 抑芍药甘草汤不仅能治脚挛急,凡因跌打损伤,或睡眠姿势不正,因而腰背有筋牵强者,本汤治之同效。

桂枝汤

  • 仲圣则统发热、有汗、恶风、头痛等等合称曰证,是犹合桂、芍、姜、甘、枣五味为一方,而不可称独桂也、独芍也皆方也,是为证之真义。
  • 一两等于三钱,等于12克。
  • 风邪在肌肉腠理,卫闭不开,营气之行于肌腠中者,乃不能自发其汗。皮毛中自汗,故曰卫强。肌腠凝闭不能作汗,故曰营弱。脾主肌肉,故曰系在太阴。
  • 脑疽属太阳,发背属太阳合少阴。二证妄投凉药必死。血运不畅,故以桂枝汤治之。
  • 桂枝汤,运转全身血液,调和阴阳。桂枝汤者功能促进血运、温和肠胃者也。
  • 服后之现象等于方药加病证之和,非方药可得而独专也。
  • 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,加桂,即治逆气冲心;加附子,即治遂漏不止;加龙骨、牡蛎,即治盗汗失精;加白芍、饴糖,即治腹中痛;加人参、生姜、芍药,即治发汗后身疼痛;更加黄芪、当归,即泛治虚劳;去白芍加生地、麦冬、阿胶、人参、麻仁,即治脉结代、心动悸,无一非大补之方。

葛根汤

  • 葛根汤方治取效之速,与麻黄汤略同。且此证兼有渴饮者。
  • image-20230617095254484
  • 治之以葛根汤,应手而起者,以葛根汤为温病之主方故也。
  • 故余之治小儿麻疹,葛根乃为第一味要药。
  • 盖葛根汤证与伤寒不同者,原以津液不足之故,故于桂枝汤中加麻黄而君葛根;中风证而津液不足者,即用桂枝汤本方而加葛根;太阳标热内陷而下利者,即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生津为主。
  • 盖人体中水分多于血分,则易从寒化,故藏于精者,春不病温;血分多于水分,则易从热化,故冬不藏精,春必病温。从寒化者,伤寒不愈,浸成痰饮,虽天时转阳,犹宜小青龙汤;从热化者,中风误治即成热病,为其津液少也。即此意以求之,则葛根为太阳温病主药,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主方,不益可信乎?

白虎汤

  • 桂枝汤为温和肠胃(若以其重要言,当曰胃肠)之方,白虎汤则为凉和肠胃之方。桂枝证之肠胃失之过寒,故当温之,温之则能和;白虎证之肠胃失之过热,故当凉之,凉之则亦能和。

麻杏甘石汤

  • 大青龙之轻症,呕为大青龙,不呕麻杏甘石汤。
  • 麻黄汤证化热而为麻杏石甘汤证耳。
  • 而后知麻黄汤证为寒实,麻杏甘石汤证为热实,攻实虽同,寒热不一。
  • 顾本汤之用却又不限于喉痧及肺炎,凡属肺热生痰、因痰生喘者,本汤皆能治之,且已验之屡矣。

葛根芩连汤

  • 盖协热者,犹言挟表热也,此不可不知。
  • 太阳病,当解表,若不予解表,而用治阳明法以下之,则变证。但或从寒化,或从热化,每无定局。正气盛者多从热化,正气衰者则从寒化。仲圣云:“太阳病,外证未除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鞕,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”此从寒化之例也。又曰:“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表未解也,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。”此从热化之例也。
  • 意谓桂枝汤证因下伤津,利不止亦伤津,而脉促近于浮,为表未解,故宜葛根汤,以解其表,而养其津。若表解之后,内热甚炽,肺受热灼而喘,汗受热蒸而出者,当用葛根芩连汤以直折之。
  • 余前谓“桂枝汤证化热则为白虎汤证,麻黄汤证化热则为麻杏甘石汤证”,今当续为之说曰:“葛根汤证化热则为葛根芩连汤证。”
  • 葛根汤证化热,为葛根芩连汤证;葛根芩连汤证化热,则为承气汤证。
  • 葛根芩连汤既可以治下利,又可以治口疮,又可以治目赤,更可以治鼻疼,延而伸之,还可以治他病。
  • 桂枝汤证之病所,言其里,则偏于胃。麻黄汤证之病所,言其里,则偏于肺。葛根汤证之病所,言其里,则偏于血脉神经,而项背为脑脊髓神经分布之地,故患葛根汤证者,其项背独强几几。
  • 白虎汤证之病所同桂枝汤,偏于胃;麻杏甘石汤证之病所同麻黄汤,偏于肺;葛根芩连汤证之病所同葛根汤,偏于血脉神经。
  • 然则西医所谓流行性感冒之属于呼吸系统类者,即吾所谓麻黄汤、麻杏甘石汤证是;其属于消化系统类者,即吾所谓桂枝汤、白虎汤证是;其属于神经系统类者,即吾所谓葛根汤、葛根芩连汤证是;
  • 白虎汤证,不过为热象,其势较缓。麻杏甘石汤证,热之中夹闭象,其势较急。葛根芩连汤证,热之中夹毒象,其势较险,惟其毒剧,故生腐蚀。
  • 凡病入于血分,则易于化热,易于生毒,若痈疽然,为其血分受灼,血郁而毒生也。故麻疹之从热化者,尤为重要。

大承气汤

  • “问曰:‘阳明病外证云何?’答曰:‘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反恶热也。’”此概统白虎、承气而言之。若求大承气汤之全部症状,当为:一、大便不行,腹痛拒按,此以胃中有燥矢故也。二、阙上痛,《内经》以阙上属喉间病,此概以气色言之,若阳明燥气上冲及脑,则阙上必痛,其不甚者则但胀耳,王慎轩先生首言之,而吾师亲验之。三、右髀有筋牵掣,右膝外旁痛,此为吾师所独验而得之者。四、脉洪大而实,然亦有迟者。五、日晡潮热。他若舌苔黄燥厚腻,大渴引冷,当在应有之例。
  • 凡仲圣所称某某汤主之云者,此皆一剂知、二剂已之方也。
  • 阳明证之头痛,其始则在阙上,甚则满头皆痛,不独承气汤证有之,即白虎汤证亦有之。且阳明府实证燥气上冲,多致脑中神经错乱,而见谵语头痛。或反在大便之后,无根之热毒上冒,如“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”可证也。惟肠中有湿热蕴蒸,其气易于犯脑,为水气易于流动,正如汤沸于下,蒸气已腾于上,不似燥矢之凝结,必待下后而气乃上冲也。
  • 所谓恶者、毒者,因热而生也;所谓肝者、筋者,即指神经也。热毒熏灼神经,则见痉挛抽搐,是即所谓肝风动阳。羚羊角能凉和神经,使之舒静,故用之得法合量,可以治大承气所不能治之证。他药如石决、钩钩、蝎尾、蜈蚣,皆可以为佐。张氏锡纯善用本药,余心折之。
  • “宿食下利,当有所去,下之乃愈,宜大承气汤”
  • “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,心下必痛,口干,咽燥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”
  • 《伤寒论》曰:“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”按:寒郁于外,热伏于里,则其证当俟阳热渐回而下之,俾热邪从下部宣泄,而病愈矣。若发其汗,则胃中液涸,胆火生燥,乃一转为阳明热证,为口伤烂赤所由来。此正与反汗出而咽痛、喉痹者同例,由其发之太过,而阳气上盛也。
  • “厥深者,热亦深,厥微者,热亦微,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”今已口伤烂赤,考其原,咎在发汗,则更应下矣,此经文之可据以用承气者一也。阳明病,有日晡所发潮热之证,大论言之者屡,今病人昼日明了,暮则壮热,殊相合,此经文之可据以用承气者二也。更诊其脉,沉滑而有力,是为实,此脉象之可据以用承气者三也。
  • 口伤烂赤,胃热也;大便燥结,肠热也。手足阳明俱热,不急泻之,病何能去?《内经》云“阳气当隔,隔者当泻,不亟正治,粗乃败之”,此之谓也。
  • 当必有停滞之宿食,纳谷日减,殆以此也。拟小承气汤以和之。

调胃承气汤

  • 仲圣常言“胃中有燥矢”,此“胃中”二字,当连读成一名词,即“肠”字之别称,并非言“胃之中”,故“调胃承气”之胃,“微和胃气”之胃,均可作“胃中”,或径作“肠”字解,此其一。
  • 不知阳明亦有头痛,惟痛在阙上,而不在太阳穴;阳明亦有发热,惟热属蒸蒸,而不属翕翕。故大论曰:“太阳病,三日,发汗不解,蒸蒸发热者,属胃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。”此“不解”二字并非表不解,乃太阳热去,阳明热继,亦不解之谓也。柯氏硬加“头不痛”句,反逆,此其二。
  • 盖厚朴是肠药,能直达肠部,宽放肠壁。彼肠结甚者,燥矢与肠壁几密合无间,硝黄虽下,莫能施其技,故必用厚朴以宽其肠壁,而逐其矢气,如是燥矢方受攻而得去,此其三。

麻黄汤证化热入里,为麻杏甘石汤证;桂枝汤证化热入里,为白虎汤证;葛根汤证化热入里,为葛根芩连汤证。而葛根芩连汤证、白虎汤证、麻杏甘石汤证化热之后,则均为承气汤证。

其肠结轻,可攻补兼施,所谓和之者,是为调胃承气汤证。其肠结较重者,亦用和法,即为小承气汤证。其肠结最重者,当用下法,又曰急下法,又曰攻法,即为大承气汤证。实则三承气汤方对于麻、桂、葛之汗法及白虎汤之清法言,皆得曰下法也。

所谓“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传心包”者,即系麻杏甘石汤重证,不能解于桑菊、银翘,乃传为肠热,肠热不已,灼及神经,发作神昏谵语,遂指为逆传心包耳。依余临床所得,肺热传为肠热之后,其肺热每不因此而消。此时若但治其肺热,纵用麻杏石甘汤极重之量,必然无济,当急用承气汤法,去其肠热。如嫌承气伤肺,伐及无辜,则导法甚佳(法详中卷),余屡用之获效。肠热既去,续用麻杏甘石以治肺热,乃得有济。故大论曰:“下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。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”

凡肺热之转为肠热者,苟不设法去其肠中热结,但知透表生津,岂有济乎?

盖疾病由上传下、由表入里、由寒化热,既为必然之趋势,今安和其肠,即所以保其在里、在下之津者,自为着要之法矣。至于大小二承气汤证因病已传肠,邪已内实,故不必用甘草。甘草安肠。

集此九方,即成《伤寒论》中太阳、阳明二经之骨干。识此九方,即能治伤寒,亦能治温病。


桂枝二麻黄一汤

  • 依仲圣法,凡发热、恶寒自一日再发(指发热二次,非谓合发热恶寒为二次),以至十数度发,皆为太阳病。若一日一发,以至三数日一发,皆为少阳病。少阳病多先寒而后热,太阳如疟证却有先热而后寒者。观大论称少阳曰寒热往来,称太阳如疟曰发热恶寒、热多寒少,不无微意于其间欤。
  • 固知有寒有热,一日之中循环不已者为太阳病;寒热日发,有间隙如无病之人者为少阳病,此麻、桂二汤合用与柴胡汤独用之别也。
  • “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(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)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

白虎加桂枝汤

  • 白虎加桂枝汤证多见于夏日,诚以炎暑蒸人,胃肠本已热化,入夜凉风习习,未免贪享,故致表里交病。表为寒束,则热无外泄之机,势必愈炽。热既内炽,则更易伤津,使无从作汗以解表。惟有投白虎汤以治其本(肠胃之热),同时加桂枝以治其标(表证之寒),标本并治,方可热除津复,汗出表解。
  • 前桂枝加大黄汤为七分太阳,三分阳明。今白虎加桂枝汤为七分阳明,三分太阳。

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

  • 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”
  • 麻黄能开肺气,附子能强心脏,甘草能安肠胃,三者合则为麻黄附子甘草汤,能治虚人之受邪而力不足以达邪者。若麻黄附子细辛汤则以细辛易甘草,其力更伟。盖细辛芳香,能蠲痰饮而辟秽浊故也。
  • 盖四逆汤仅能由少阴外达肌腠,以干姜、炙草能温脾胃,脾胃固主肌肉也。若改干姜为麻黄,方能由少阴直达肺部,而皮毛为之开泄,以肺主皮毛故也。
  • 手足厥,但欲寐,全是少阴寒证,以太阳寒水陷入少阴,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,而于水肿一证尤宜。

小青龙汤

  • 顾药量又有轻重之分,其身热重、头痛恶寒甚者,当重用麻桂;其身微热、微恶寒者,当减轻麻桂,甚可以豆豉代麻黄、苏叶代桂枝。其痰饮水气甚者,当重用姜、辛、半、味,因此四者协力合作,犹一药然,吾师用五味尝多至三钱,切勿畏其酸收。其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,当重用芍、草以安之。否则,轻用或省除之,奏效如一。
  • 小青龙证,在里为水气,在表为咳(咳之前喉间常作痒),其表证之重轻,初可勿拘,其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腻,遑论其他或喘、或渴、或利、或噎哉?
  • 尝因多进果品茶汤致咳,必设法探吐,尽出白色痰涎,咳方随止,此事实之可以证明经文者也。
  • 即能辨其发热之属于中风,用桂枝汤;属于伤寒,用麻黄汤;属于温病,用葛根汤。属于肺热,用麻杏甘石汤;属于胃热,用白虎汤;属于神经热,用葛根芩连汤;属于肠热,用诸承气汤。属于太阳一日数度发,用桂枝二麻黄一汤,或桂枝麻黄各半汤;属于表里不解,用桂枝加大黄汤,或白虎加桂枝汤。属于心阳衰弱,用麻黄附子甘草汤。属于心下有水气,用小青龙汤,方奏肤功。

射干麻黄汤

  • 痰喘之证,发时咽中常如水鸡声,亦用《金匮》射干麻黄汤应手辄效。又当其剧时,痰涎上壅,气机有升无降,则当先服控涎丹数分,以破痰浊,续投射干麻黄汤,此又变通之法也。
  •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,痰中带血,半夏杏仁收肺胃之气。

皂荚丸 控涎丹/十枣汤

  • “咳逆上气,时时吐浊,但坐,不得眠,皂荚丸主之。”
  • 按射干麻黄汤证但云“咳而上气”,是不咳之时,其气未必上冲也。若夫本证之咳逆上气,则喘息而不可止矣。病者必背拥叠被六七层,始能垂头稍稍得睡。倘叠被较少,则终夜呛咳,所吐之痰黄浊胶黏。
  • 控涎丹系十枣汤变其体制,用以备急者也。
  • 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 小半夏汤
  • 十枣汤为胸胁悬饮之方
  • 葶苈大枣泻肺汤为肺胀肺痈而设
  • 夫甘遂之破水饮、葶苈之泻痈胀,与皂荚之消胶痰,可称鼎足而三。
  • 喘咳不得卧,痰饮重证,亦用控涎丹法,一下而愈。
  • 皂荚丸之功用,能治胶痰而不能去湿痰,良由皂荚能去积年之油垢而不能除水气也。然痰饮至于嗽喘不已,中脘必有凝固之痰,故有时亦得取效。
  • 除痰之药以有碱性者为长,故咯痰不出者,用桔梗甘草汤,无不克日取效,以桔梗含有碱性故也。痰黏胸膈而不出,则用有碱性之桔梗以出之,所谓“在高者引而越之”也。胶痰在中脘,则用有碱性之皂荚以下之,所谓“在下者引而竭之”也。凡用药有彻上彻下之异,可因此而观其通矣。

泽泻汤

  • 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,射干麻黄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,苓桂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,皂荚丸以胶痰为主,泽泻汤以眩冒为主,此其大较也。
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

  • 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,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  • 此方不惟治遗精,并能治盗汗。

炙甘草汤

  • 心动悸,脉结代,炙甘草汤主之”

  • 阳气结涩不舒,故谓之结;阴气缺乏不续,故谓之代。

  • 阴亏加人参而去芍药,腹痛加芍药而去黄芩.

  • 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,血液不足故也,故其脉必细小异常。妇女患此证之甚者,且常影响及于经事。动悸剧时,左心房处怦怦自跃,不能自已。胆气必较平时为虚,不胜意外之惊恐,亦不堪受重厉之叫呼。夜中或不能成寐,于是虚汗以出,此所谓阴虚不能敛阳是也。

  • 炙甘草汤养阴血也。

    盖本方有七分阴药,三分阳药,阴药为体,阳药为用。生地至少当用六钱,桂枝至少亦须钱半,方有效力。

小建中汤

  • 大论曰:“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,小建中汤主之。”又曰:“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。”《要略》曰:“虚劳,里急,悸,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烦热,咽干,口燥,小建中汤主之。”
  • 大论云“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,若不差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”

当归建中汤

  • 血亏也,宜当归建中汤,即桂枝汤加味也。

黄芪建中汤

  • 若发热盗汗、失精梦交,则有二加龙牡汤及桂枝加龙牡汤,失眠则有酸枣仁汤,腰痛有肾气丸,补虚有黄芪建中汤,此皆仲圣治虚劳之正法,俱载《金匮·虚劳篇》中。

芍药甘草汤

  • 芍药能活静脉之血,故凡青筋暴露、皮肉挛急者,用之无不效。
  • 芍药能令足部之静脉血上行,使青筋隐退、步履如旧者,此芍药甘草汤中芍药之功也。患桂枝汤证者服桂枝汤后,其动脉血既畅流于外,使无芍药助之内返,岂非成表实里虚之局,此桂枝汤中芍药之功也。虽有自下达上、自表返里之异,其属于静脉一也。
  • 抑芍药甘草汤不仅能治脚挛急,凡因跌打损伤,或睡眠姿势不正,因而腰背有筋牵强者,本汤治之同效。
  •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盗汗、失精为主;炙甘草汤以心动悸为主;小建中汤以腹中痛为主;当归建中汤以妇人经产为主;黄芪建中汤以虚劳诸不足为主,皆大补之方。

大陷胸汤

  • 制甘遂一钱五分 大黄三钱 芒硝二钱
  • 嗣后余屡用此方治愈胸膈有湿痰、肠胃有热结之证,上下双解,辄收奇效。语云:胆欲大而心欲小,于是益信古人之不予欺也!
打赏
  • 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  • Copyrights © 2015-2024 Stilnc
  • 访问人数: | 浏览次数: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